为推进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鲸豚类物种保护及科研科普工作,11月3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在北京市组织召开2023年鲸豚保护及科研科普工作研讨会。来自渔业主管部门及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鲸豚类研究团队、鲸豚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自然教育机构、相关保护组织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来,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海洋伏季休渔的开展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野外种群自然衰退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与此同时,海洋鲸豚群体在我国海域活动频繁,各种形式的观豚、观鲸活动兴起,在为社会公众提供认识和普及物种知识平台的同时,还给退捕渔民开创了一条谋生途径,但是随着观豚活动热度增高,一些行业乱象逐渐突出,亟需制定相关标准或指南,在物种保护为前提的基础上,平衡好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会上,我国开展鲸豚科学研究的团队就各自研究水域中的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布氏鲸等物种资源现状及有关情况作了报告交流。与会专家就目前我国鲸豚保护及科研科普工作成效和问题积极发言,深入探讨未来如何更加有效地规范开展和推进我国鲸豚保护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现阶段编写《中国观豚指南》很有必要。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负责同志就与会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他指出,社会组织可首先以行业自律方式进行规范,逐步成熟后,促进出台相关标准及规范性文件,同时在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各方意见,要有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好科研单位技术力量与社会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做好行业引导和自律,更好地为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发展提供相关支撑。 会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将综合各方建议,持续推进相关指南的编写工作。